404 Not Found
是谁炒起了“.中国”的“兰花迷局”
绍兴媒体近日爆料,绍兴文理学院谢教授用了4年时间,注册了“南宋皇城大遗址.中国”等80多个纯中文域名,并觉得手上“潜伏”多年的囤货,现在“差不多值500万元!”
教书一辈子的谢教授能否一夜暴富?现在还不得而知。上周,全球互联网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(ICANN)正式宣布,国际互联网今后可使用中文等非拉丁字母文字注册域名。
“.中国”成为世界首个纯中文全球顶级域名迫在眉睫,这也成为抢注者勇敢地坐上了这趟互联网“末班车”的最佳注解。在中国,类似谢教授一样的抢注者,通常被称为“玉米虫(域名虫的谐音)”,此前几年,他们的足迹遍布中文.cn、.网络、.公司、.cc、.net、.hk(指中国香港)等域名。
谢教授曾给自己的“玉米虫”产业算了笔账,80多个纯中文域名每年的开支在4万元左右,这笔费用并不低。但事实上,用作交易中文域名的市场平台并不活跃,很少会有被抢注者花高价来购回中文域名。一“玉米虫”曾在博客上记录,有一回,他和一个域名投资者通过QQ聊天,对方说:“你这个域名,就是1千元我都不买。”
更加严重的问题是,这种恶意抢注域名的方式已在法律面前陷入窘境。由CNNIN发布的中文域名相关管理办法(2002年版)中明确指出,域名注册者用于个人牟利等行为属于恶意注册,这样的域名注册者得不到任何权利保障。
在“.中国”域名领域,目前已有抢注者被裁定为恶意抢注并归还域名的案件,其中包括“三星.中国”、“可口可乐.中国”等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统计数据表明,近年来,中国总计受理了“.CN”及中文域名纠纷1383件,其中1191件的仲裁结果为“转移域名”,换言之,恶意抢注他人享有合法权利域名的败诉率接近90%。
明眼人一眼可以看出,域名和商标一样,本身很难产生价值,只有不断地为其投入,进行市场营销行为之后,才会逐渐产生价值,普通的中文域名因为没有投资者进行不断地营销投入,所以很难“值钱”。
“域名炒作”让人联想到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兰花投资热,一直持续至今。就在前年于绍兴县第七届兰花节,一盆“明州梅”兰花更是叫出了700万元的天价,但响应者寥寥。
兰花卖出天价的理并不难懂——稀有兰花资源的拥有者称兰花值钱并引人投资,在“托儿”的参与下,炒作初期以高价把兰花卖给“托儿”,“托儿”再顺利地把兰花再次出手,以制造一夜暴富的假象。于是,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因此一拥而上,争相炒作,直至兰花被托儿和庄家全部出手之后,兰花留给了投资者,财富泡沫也随之迅速破灭。